追念葬身草嶺潭底的外省官兵 石文傑
聯合報9月4日報導,因為公文延誤,致使五十九年前在雲林草嶺潭殉職的74位外省官兵入祀忠烈祠受延誤,成為一大遺憾。
位於南投、雲林、嘉義交界的草嶺潭,因為一次地震形成堰塞湖,當局擬在潭底修築堅固工事,並搭建簡陋工寮,詎料連日的豪大雨,導致於民國40年5月18日清晨崩塌潰決,1億5千立方公尺之蓄水一時之間喧洩而下,造成其下游清水溪、濁水溪一帶田地及人員嚴重損失與傷亡,然而最可悲痛者,要數當時正駐紮潭下的陸軍第七十五軍步兵第十六師工兵營74名清一色外省籍官兵弟兄,一夜之間霎時全數沉浮波臣。
原先通往草嶺潭的公路建設工程已竣工,該營弟兄準備返回原駐防地,卻應地方人士的要求,繼續留下協助整修水潭附近坍方。該營第三連兩個排,第一連一個排,由連長李柏春上尉,率領兵工弟兄施工鞏固壩堤。不料自是年5月14日起連綿豪雨不斷,草嶺潭水位驟升,不及喧洩,5月18日晨,潭壩不支潰決,一億餘立方公尺之洪水一頃而下,兵工駐地霎時沒入洪澤,遭此災變,全營官兵包括連長李柏春等共74人不幸罹難,命喪異鄉,(僅五十六人倖生)實令人無限悲痛。據當地居民回憶,災後沿著清水溪、濁水溪兩岸,水流屍遍佈沿岸,而多已面目全非矣。
各界為感懷他們為地方建設及維護民眾生命財產而壯烈犧牲,乃擇嘉義縣梅山鎮梅山公園現址,立碑鐫石,建衣冠塚,以為表彰永誌,1998(民國87)年秋,陸軍總司令湯曜明上將鑑於紀念碑鐫石日久斑剝陳舊,園景荒蕪,特撥款飭駐軍二五七師重修,恢復原貌外,另增列殉難官兵之英名,於鐫石右側,重整花草景觀,使其成為莊嚴肅穆,景色怡然,寓瞻仰追思於休閒遊賞園景,以告慰英靈,永誌不朽。
這74名官兵(據筆者探查,清一色全都來自中國大陸浙江、廣東、湖南等省的外省囝),他們是:
李柏春上尉 童清心上尉 金霞山中尉 楊萬雲少尉 向舟田少尉 蕭芝槐准尉 陸 飛准尉 劉宗益准尉 陳定立上士 蔡喜保上士
吳福根上士 嚴志剛上士 王英俊上士 劉少泉上士 耿心田上士
段瑞林上士 潘金松上士 張明詩中士 王大成中士 胡登金中士
黃良得中士 陳根鴻中士 陶 明中士 劉光輝中士 郭長根中士
張杏松中士 唐成全下士 周炳安下士 沈學明下士 江上喜下士
陸恆興下士 張冬夢下士 林 忠下士 劉瑞珍上兵 周 宓上兵
李章全上兵 蔣阿春上兵 陳善慶上兵 黃益民上兵 戴連珍上兵
陳 玉上兵 史久和上兵 向德林上兵 盧秀祺上士 彭忠良上士
李茂生上士 姚炳昌上士 林國珍上士 何清海上士 黃喜生上士
曾自德中士 張泉發中士 周祖璠中士 方國成中士 戴國英中士
李金祥中士 張海清下士 沈普生下士 周元福下士 謝瑞盛下士
呂世榮上兵 朱寶林上兵 李信芳上兵 劉廷功上兵 林阿來一兵
陳芳信一兵 章阿岳上兵 夏連兆上兵 陳阿富上兵 劉阿日上兵
龔如根上兵 劉世民上兵 周治平上兵 周裕堂上兵
(抄錄自嘉義梅山公園《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英魂名錄》)
由於彼時兩岸關係緊張,音訊隔絕,以致五十九年來英烈們在大陸的親屬,大都不知自家子弟已命喪黃泉,死於非命,遺骨他鄉甚或屍骨不存,至今思之仍令人不勝悲痛,不能自已。至盼國防部能公布74名英烈的軍籍籍貫,透過海基、海協兩會管道,安排大陸親屬前來追悼並招魂,以慰死者在天之靈,可能比入祀忠烈祠更有實質意義。
據悉當年開發橫貫公路不幸因公殉難的退除役官兵,亦絕大多數隸屬大陸人士(太魯閣長春祠即祭祀這些英靈),還有當年八二三炮戰時不幸犧牲的國軍弟兄,外省子弟所佔比例甚高,他們都是來台的外省人士(金門太武山軍人公墓墓碑可以佐證),這許許多多的外省同胞,將畢生青春年華、寶貴生命,奉獻給寶島台灣,希望今後有情有義的本省人士(筆者為土生土長的本省子弟),不要再喊「外省豬滾回去」。今後吾人追悼二二八事件,和以外省人占多數的白色恐怖殉難人士,誠不應再撥弄省籍意識,更不應遺忘這一大群曾為台灣付出寶貴鮮血的外省同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