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1624-1662)及其紀念館 張宗洽
鄭成功紀念館在廈門鼓浪嶼日光岩麓。日光岩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紮營屯兵和指揮操練水師的地方,-
至今存有寨門等遺跡,還有閩海雄風.光復台.日月俱懸.和蔡元培.蔡廷鍇等人題刻。這裡風光秀麗,是廈門的名勝之地。
鄭成功紀念館是1962年2月為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三百週年而建立的。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為紀念館題匾.並撰對聯。
全館除序言廳外.有七個陳列室.以實物.文獻.檔案.照片.圖表.雕塑.繪畫等介紹了鄭成功英雄的一生.而以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領土台灣為重點。
第一室 介紹了鄭成功的青少年時代和抗清活動。陳列品中有鄭成功家世族譜.縣志.有故鄉南安縣石井鄉.誕生地日本平戶島千里濱和少年時在晉江縣安平鎮讀書的文物.照片.還介紹了1646年海上起義後在廈門.金門兩島建立基地.整軍練武.堅持抗清鬥爭的事蹟。
第二.三室 介紹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台灣人民和福建軍民的抗荷鬥爭。陳列品中有台灣出土的新時代遺物,清初手繪台灣地圖,荷蘭殖民者侵略台灣、建立殖民統治的文獻、照片,台灣人民抗荷鬥爭的文獻、圖表.繪畫和廈門的「攻剿紅夷」石刻拓片等。
第四室 介紹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英雄事蹟。主要的陳列品有鄭成功軍隊的藤牌.藤盔.鐵甲(殘片).大砲.「國姓瓶」(火葯瓶)等兵器;有廈門演武亭遺址出土的“練膽”石刻和閩南等地出土的鄭氏部將關防;對有鄭、荷水師交戰圖,荷蘭殖民者投降圖、投降書等珍貴照片。
第五室 介紹鄭成功父子領導開發台灣的業績, 陳列有鄭氏在台灣設立府縣、推行屯田,發展農業,傳播祖國文化,幫助高山族,促進民族團結的文獻、畫冊等文物。
第六室 陳列鄭成功的玉帶、袍服(殘片)、 絲履遺物以及鄭氏畫像、手跡,鑄有“朱成功、“國姓大木”花押的銀幣。還有南安鄭氏陵墓照片、墓誌銘拓片、台南延平郡王祠堂照片以及建祠奏本拓片等。
第七室 展出了我國國家領導人董必武、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胡厥文等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的題詩、題詞。還展出了台灣愛國詩人歌頌鄭成功的詩作和中外出版的研究鄭成功的著作數十種。
鄭成功紀念館建館二十多年來接待觀眾數百萬人。近幾年隨著廈門特區建設和旅遊事情的發展,
參觀人數逐年增加,每年約二三十萬人次,其中臺胞、港澳同胞、僑胞和外國朋友佔相當大的比重,在宣傳愛國主義,促進國統一的大業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書以鄭成功生平事蹟為主線,分為四個部分,把紀念館的陳列和有關文物穿插起來加以介紹。
鄭成功是我國明末清初馳名中外的民族英雄。他為反抗民族壓迫和外來侵略,英勇頑強、不屈不撓,戰鬥了一生。他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三百多年來鼓舞千千萬萬的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為祖國建立的歷史功績,一直受到人民的懷念和敬仰。
一. 青少年時代
鄭成功,原名森、字明嚴、號大木,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鄉人。其父鄭芝龍,年輕時離家到澳門,學習對外貿易,並受天主教洗禮 ,教名尼古拉斯、一官。後來搭船押貨到日本,住在平戶,娶當地女子田川氏為妻。明天啟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田川氏生一男孩,幼名福松、他便是後來鼎鼎大名的鄭成功。現在,日本平戶千里濱地方,有一兒誕石遺跡,相傳就是鄭成功誕生之處。日本還流傳許多關於鄭成功誕生的傳說。 也反映了日本人民對英雄的懷念和景仰。
鄭芝龍後來跟隨福建海澄人顏思齊等到台灣,在北港安設寮寨,撫卹土番,分所部耕獵,同時從事海上走私貿易。顏思齊病死後,鄭芝龍被推為首領。福建漳、泉沿海無業遊民前往歸附的日益增多,鄭芝龍的勢力不斷壯大,他擁有船隻數百艘、縱橫東南沿海。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鄭芝龍接受明朝的招撫,任游擊之職。後來又任福建總兵,成為八閩權勢顯赫的人物。他利用權勢,對出海商船徵收稅銀,“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得往來”。他的商船經常開往日本、呂宋(即今菲律賓群島中之呂宋島)、 暹羅 、柬埔寨等地貿易,每年的收入以千萬計,”富甲王侯”,是東南沿海最大的海商。
1630年,鄭成功七歲了。鄭芝龍派人把他從日本接回祖國。鄭成功拜別母親,獨自一人回國,傳說他在離開日本前,曾手植了一株椎樹,後來這樹長得雄偉蔥鬱,成為”松浦心月”的勝景之一。
鄭成功回國後,住在安平(今普江縣安海鎮),鄭芝龍以重金聘請名師為他授課。鄭成功從小才思敏銳,聰明過人。十一歲時,老師以”灑掃應對“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 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老師見其命意新奇,氣概不凡,大為讚嘆。
鄭成功少年時勤奮好學,經常苦讀到深夜,至今在安海鎮民間還流傳這樣一個故事:當地百姓每天一到太陽下山時,便要敲鑼打鼓,吵得鄭成功無法專心讀書。鄭成功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村裡有座小山丘,形似臥牛,稱為臥牛穴。老百姓迷信風水,說這隻臥牛每到下午就大睡不醒,如果不用敲鑼打鼓把它吵醒,村裡就會人畜不旺,五穀歉收。鄭成功細想之後,便勸老百姓在山上建立一座塔,太陽西斜時 ,塔影就像一條牛鞭,剛好打在臥牛身上,牛就不會睡了。鄉親聽從了他的建議,便動手建起了一座四方形的塔, 從此人們不再每天敲鑼打鼓,鄭成功也能專心讀書了。這座塔至今還完好地屹立在那裡。這則“鞭打臥牛穴”的故事雖然帶有迷信色彩,卻從另一角度反映了鄭成功的聰明才智。
少年時的鄭成功喜歡閱讀《春秋左傳》和孫吳兵法等書 ,對武藝也很重視。十五歲考中了南安縣的秀才。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十一歲的鄭成功進入南京國子監讀書。他拜當時著名學者錢謙益為師。錢 謙益看了他的詩作《遊劍門》、《遊桃源澗》後,十分讚賞,評論說:“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 天才也”。因此為他取了個字,叫“大木”。當時的應天府丞瞿式耜更獨具慧眼地說:“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就在鄭成功求學南京的這一年,國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三月間,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入北京,腐朽的明王朝被推翻了。接著,滿洲貴族多爾袞在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勾引下,率兵入關,打敗李自成軍。九月多爾袞從瀋陽遷都北京,清兵入關後,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滿洲貴族所推行的民族高壓政策,如任意圈佔老百姓的田地,強迫剃髮易服等,激起了漢族人民的劇烈反抗。抗清鬥爭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
1644年6月,明朝的一些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建號弘光。弘光朝廷的政治依然十分黑暗。不久,清兵攻破揚州,史可法壯烈犧牲。1645年6月,清兵佔領了南京,弘光朝廷只有一年就垮台了。
弘光朝廷覆亡的前夕,鄭成功離開南京,回到福建。他在南京的時間雖然很短,但這時所見所聞卻大大地開闊了他的眼界,加速了他思想上的成熟。弘光朝廷的昏庸腐朽,使他痛心;清兵的兇暴殘忍,使他憤慨;史可法的堅貞不屈,使他欽佩,江南人民的英勇抗戰,使他感奮。這一切,對他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弘光朝廷滅亡後,唐王朱聿鍵即位於福州,建號隆武。隆武帝頗思振作。有一天,鄭芝龍帶領鄭成功朝見隆武帝。隆武帝見鄭成功少年英俊,便賜他姓朱,封忠孝伯,從此人們都稱他為“國姓爺”。
鄭成功感激隆武帝的知遇,決心盡忠報國,但鄭芝龍卻心懷異志,暗中準備降清。
鄭成功同情隆武帝的處境,對自己父親的行為很不滿。有一天,鄭成功進宮,見隆武帝愁容滿面,便說:“陛下鬱鬱不樂,不是因為臣父有異志嗎?但臣受國家厚恩,一定忠心不貳,誓死以報效國家”。他又向隆武帝提出許多積極可行的建議。隆武帝見他赤膽忠心,才華出眾,便命他掛招討大將軍印,鎮守仙霞關等軍事重地。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進迫福州,隆武帝匆忙出奔江西,剛走到汀州,被清兵抓獲殺死。鄭芝龍為了保護自己的家財和生命,不顧鄭成功和部下的反對而降清,被清兵挾持北上軟禁起來。
清兵打到安平時,姦淫燒殺,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被辱自殺。鄭成功得到母親的噩耗,悲憤交集。他帶領隊伍,衝回安平,但見家家遭殃,戶戶悲啼,一片淒慘景象。國家的危亡,民族的災難,母親的慘死,這一切像一把把利劍刺向他的胸膛。他怒火中燒,毅然跑到南安縣孔廟前,脫下身上的儒衣燒掉,向孔子的像祝告一番之後,換上戎裝,佩上寶劍,打起“背父報國”的大旗,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清武裝鬥爭的征途。這一年,他才二十三歲。
二 抗清活動
鄭成功起義後,乘船往南澳島去招兵,沿海農民、漁民和水手等紛紛響應,不願隨鄭芝龍降清的明朝將吏見他年青有為,也擁護他的領導,這樣他很快便組成了一支隊伍。接著,他帶領隊伍來到烈嶼(小金門),和隆武時的大臣曾櫻、路振飛等會議定盟,大家宣誓要竭盡全力,為國效勞。定盟之後,他率領隊伍到鼓浪嶼屯營紮寨,操練軍隊。現在,鼓浪嶼日光岩上還保存著他的許多史跡以及後人的題刻。每日遊人絡繹不絕來這裡憑弔,流連忘返。
鄭成功開始向清兵展開戰鬥。先攻海澄,後打泉州,都沒有取得勝利。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首次攻克了同安縣,但很快又被清兵奪回。
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用計殺死盤據廈門橫征暴斂的軍閥鄭聯,收編其軍隊,從這時候起,他的兵力猛增,他以廈門為基地建立抗清政權。威望越來越高,東南海上群雄,都聽他指揮,他和西南的永曆政權也取得了聯繫,永曆帝先後封他為威遠侯和漳國公。
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率兵南下廣東勤王,清兵乘虛偷襲廈門.鄭成功在廣東得到這個消息,十分震驚.星夜趕回廈門時,清兵已經撤退.在查清失事的原因後,他開會宣佈:鄭芝鵬臨陣逃跑,以致損失慘重,論罪當斬.鄭芝鵬是鄭成功的堂叔,官封昭明侯,許多人為他求情,但鄭成功不徇私情,毅然下令綁出斬首。將士見鄭成功執法如山,賞罰嚴明,十分欽佩,從此大家再也不敢怠忽職守,軍威因之大振。
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將金礪率滿洲精銳部隊大舉進攻鄭成功駐地海澄,日夜開炮轟擊鄭軍營寨,鄭軍士兵被打死打傷不少,士氣低落,鄭成功命令張光啟到各營傳令,表明自己決心與海澄城共存亡,絕不後退。又叫馮澄世捧著招討大將軍的官印到各營傳諭說,將士中有人能守住海澄,建立戰功的,自己願將這官印相讓。在他的鼓舞激勵下,將士們紛紛表示要死守海澄,士氣逐漸高漲,接著,鄭成功又親自登上將台觀察敵軍情況,部將甘輝見清兵炮火紛飛,十分危險,勸他下臺躲避,鄭成功笑著回答:“只有炮彈躲我,哪有我躲炮彈?”甘輝剛把他拉下將台,頃刻之間,一個炮彈便把將台打得粉碎。
清兵大炮不斷地轟擊,鄭成功命令將士掘地藏身,堅持戰鬥。一天夜間,清兵發出一陣陣空炮,鄭成功得到密報,知道敵人彈藥已盡,準備登城了。他當機立斷,命部下準備大刀、斧頭,等敵人登城時砍殺。不出所料,清兵在發出空炮之後,蜂湧而進,開始登城。鄭成功指揮戰士迎頭砍殺,清兵死傷慘重,天亮時,鄭成功又下令發起地炮,金礪所部精銳喪失殆盡,大敗而逃。
海澄這一仗,清兵開始處於優勢,但鄭成功英勇頑強,指揮若定,終於扭轉戰局,反敗為勝,充分表現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戰後不久,在廣西的南明永曆帝晉封鄭成功為延平王。
清朝眼看鄭成功的力量不斷壯大,一時無法消滅,為了集中兵力對付西南的永曆政權,便開始對鄭成功實行“招撫”。被清朝軟禁起來的鄭芝龍自然便成為誘降的釣餌。於是,鄭成功又面臨一場新的考驗。
順治10年8月,鄭芝龍派人來通知鄭成功,說清朝準備封他為「海澄公」,要他放下武器,接受招撫,隔年2月,清朝使者帶著海澄公的官印和敕命,來招撫鄭成功。鄭成功以未有地方安插兵眾為理由,拒絕接受印敕。
順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清朝又派內院學士葉成格等人攜帶詔書和敕命來招撫。鄭芝龍叫鄭成功的弟弟鄭渡、鄭萌一起來勸降。雙方在安平相見後,清使要鄭成功先行剃髮,而後宣讀詔書,鄭成功堅持不肯剃髮。清朝答應把興、泉、漳、潮四府讓給鄭成功安插兵眾,鄭成功則提出三省土地的要求。雙方僵持不下,和議又破裂了。鄭渡看到哥哥不肯受詔,哭了起來,說:“哥哥不肯受詔,父親和全家的性命都難保了”。鄭成功心如金石,不為所動,同時寫信給父親,指責他靦顏降敵,不顧大義,自己唯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之局”。為了支援西南的永曆政權,鄭成功開始北伐南京的準備。
順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鄭成功在經過長期準備之後,統率雄兵十餘萬,大小戰船數千艘,聯合魯王部將張煌言的抗清隊伍,浩浩蕩蕩,開始北伐。八月間,艘隊在經過舟山以北的羊山海面時,不幸遇到一場颶風,士兵被淹死的達八千餘人,損失慘重。鄭成功只得指揮船隊折回舟山修整。
隔年(1659年)五月,鄭成功又率領大軍從舟山出發。一路奮勇鏖戰,連續攻克了瓜洲和鎮江。張煌言率領的先遣隊還進入蕪湖。這時大江南北,人心振奮,長江下游的太平、甯國、池州、徽州四府三州二十二縣紛紛歸附,形勢大好。
駐守南京的清朝官員郎廷佐見鄭成功出師以來屢打勝仗,滋長了麻痹輕敵思想,便給鄭成功寫了一封假投降的信;要求暫緩攻城,等一個月後自動開城投降。甘輝等提醒鄭成功不可輕信,南京已成孤城,不降何待,因此按兵不動,等待敵人投降。
就在鄭軍放鬆警惕之際,清兵暗中進行反攻的部署。七月二十二日,清將梁化鳳率領一支精銳隊伍突然挖開城牆,衝向鄭軍余新的兵營,余新毫無準備,全軍覆沒。第二天,鄭成功趕緊重新部署,梁化鳳又率兵撲向楊祖兵營,楊祖被打敗。各營未得主將命令,聯絡又不便,無法前往支援。梁化鳳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把鄭軍打得大敗。甘輝、萬禮、張英等將領都戰死。鄭成功見大勢已去,只好退出長江,回到廈門,一場規模浩大的北伐,便這樣失敗了。
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朝乘鄭成功南京新敗,喘息未定,派遣達素為大將軍,調集三省兵力,集中進攻廈門,企圖一舉消滅鄭成功的抗清力量。鄭成功奮起反擊,大敗清軍,守住了廈門。雄才大略的鄭成功這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清朝在軍事上節節勝利,永曆朝廷風雨飄搖,朝不保夕,自己憑藉廈門、金門這幾個彈丸小島抵禦清兵,是很困難的。為了堅持長期的抗清鬥爭,他必須進行戰略上的大轉移。於是,收復臺灣的偉大任務列入了他的議事日程,臺灣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三 收 復 台 灣
臺灣與福建只有一水之隔,是我國最大的島嶼。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據文獻記載,公元230年,三國時吳國的將軍衛溫、諸葛直曾率領甲士萬人航海到“夷洲”。“夷洲”就是臺灣。隋大業三年(607年),煬帝曾命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與海師何蠻到達“流求”。“流求”也指臺灣。南宋時,澎湖隸屬福建晉江縣管轄。元朝時在澎湖設立巡檢司。明代以來台灣、澎湖一直是我國的海防要地。直至十七世紀初葉的明萬曆年間,才第一次被荷蘭殖民者所侵佔。
荷蘭殖民者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首次侵入澎湖,由於明朝福建地方當局堅決反對,並派都司沈有容到澎湖與殖民者進行理直氣壯的鬥爭,荷人理屈,又見兵力懸殊,只好退走。天啟二年(1622年),他們侵佔了澎湖,並肆意劫掠廈門等沿海地方,激起福建軍民的義憤,屢次給予迎頭痛擊。天啟四年(1624年),福建巡撫南居益發兵驅逐,荷人戰敗,撤城而去,但又揚帆東駛,侵佔了臺灣。
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後,先在一鯤身(今安平)建築一城取名“熱蘭遮城”(即臺灣城),後又在赤崁(今台南)築一城,取名“普羅民遮城”(即赤崁城),作為鎮壓臺灣人民的據點。城上駐有守兵,臺灣人民稍有反抗,荷蘭殖民者便殘酷鎮壓,“剿滅無孓遺”。
荷蘭殖民者將臺灣的土地攫為國有,稱為“王田”,強迫臺灣人民繳納地租。對高山族則以武力脅迫其繳納鹿皮等作為貢物。同時又對所有居民徵收人頭稅、漁稅、狩獵稅、關稅、酒稅等名目繁多的捐稅,橫徵暴斂,強取豪奪。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的主要目的的,是想以臺灣為基地來和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著競爭,獨佔對華貿易。它侵佔臺灣之後,便大力開展貿易活動,將臺灣出產的米、糖、鹿皮等運往日本和我國大陸,在日本獲得白銀,從我國大陸獲得絲綢、茶葉、藥材、瓷器等之後,再轉販至巴達維亞及荷蘭本土,又從巴達維亞輸入香料、胡椒等運到中國銷售,賤買貴賣,從中牟取巨利。
臺灣人民對殖民者的侵略行徑十分憤恨,不斷起來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臺灣人民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起義,參加者達一萬多人。但因組織不嚴密,事先洩露了計畫,最後被敵人殘酷鎮壓下去。從此,臺灣人民把驅逐殖民者的希望寄託在鄭成功身上。
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早有收復臺灣的念頭,並和荷蘭殖民者多次進行過鬥爭。荷蘭人在海上經常搶劫中國商船,破壞我國和東西洋諸國的正常貿易,為此鄭成功曾經向荷蘭東印度公司提出抗議,要求賠償損失。1655年,鄭成功為了懲罰荷蘭殖民者,還命令封鎖臺灣,禁止東南沿海商船開往臺灣貿易,使荷蘭人在經濟上受到很大的損失。1657年,荷蘭侵台總督揆一不得不派遣通事何斌到廈門,要求鄭成功開放貿易。
何斌是一個愛國者。他對荷蘭殖民者的暴行早就痛恨在心,見到鄭成功後,他把臺灣人民受到荷蘭荷蘭殖民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以及荷蘭人的兵力部署都告訴鄭成功,希望他出兵收復臺灣。鄭成功即委託何斌在臺灣代他徵收從臺灣到大陸來經商的船稅。不久,何斌收稅之事被荷蘭殖民者發覺,遭到迫害,乘機逃出臺灣,再次來到廈門,帶來事先繪製好的臺灣地圖,獻給鄭成功並表示願做嚮導。何斌這一愛國行動,代表著臺灣人民迫切要求解放的願望,促使鄭成功下定決心,收復臺灣。
順治十八年正月(1661年2月),鄭成功在廈門召開會議,討論收復臺灣問題。部將吳豪以“港淺,大船難進,水土多瘴癘”等為理由,極力反對,但楊朝棟、陳永華等多數將領主張可行,鄭成功早已成竹在胸,東征的決策終於定下來。
三月二十三日(4月21日),鄭成功親自率領首批復台大軍二萬五千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第二天到達澎湖,因遇上大風,無法前進,在澎湖停留了好幾天,軍糧發生困難。鄭成功見不能再耽擱下去,毅然決定在三十日晚上開船。當時,風雨未停,海浪翻滾,氣候非常惡劣。鄭成功率領將士發揚拼搏精神,忍著飢餓,頂風破浪,向台灣挺進,終於征服了驚濤駭浪,四月初一日(4月29日)黎明,順利抵達鹿耳門港外。
三百多年前,船隻進入臺灣有兩條航道:一是南航道(俗稱大港),這裡港闊水深,大船可以自由出入,但它處於荷蘭侵略者的炮火控制之下;另外一條北航道(俗稱鹿耳門),這裡港窄多礁,航道迂迴,只能通行小船,形勢非常險要,荷蘭侵略者認為此處大船進出困難,因而疏於防範。鄭成功根據何斌所繪的地圖,知道鹿耳門經過溪流和潮汐的長時間沖刷,已形成了一條可以通行大船的航路,只要遇上漲潮,有人引航,仍然可以進入,於是決定從此而進,中午,鹿耳門潮水大漲,鄭成功率領船隊,在何斌的導航下,魚貫而入,直趨禾寮港(今台南忠義路)。鄭成功身先士卒,首先登陸,大大鼓舞了全體官兵。
臺灣人民看到祖國大軍到來,歡欣鼓舞,奔相走告,壺漿簞食,犒勞王師,並用牛車等交通工具幫助大軍。這樣,不到兩小時,數千名士兵完成登陸任務,他們立即佔據要衝,保護房屋和糧食,以免被敵人焚燒,並包圍了赤嵌城(荷蘭人稱普羅民遮城)。水師也控制了赤嵌城與臺灣城(荷蘭人稱熱蘭遮城)之間的海面,把敵人孤立隔絕起來。
荷蘭總督揆一看見鄭成功軍隊突然兵臨城下,大為驚慌。城上炮火已無所施其技,便決定拼湊所有兵力,分水陸兩路進行反撲。
水路方面,荷蘭人出動了四艘船向鄭軍衝殺過來,鄭成功命令陳廣、陳澤率領水師迎敵。在激戰中,鄭成功用火攻的戰術,將荷蘭巨艦“赫克托號”炸沉,其餘兩艘荷艦見勢不妙,逃之夭夭。另一艘郵船“瑪利亞號”則逃回巴達維亞去了。
陸路方面,荷軍上尉彼得爾率領二百四十名烏統兵進犯北線尾島,鄭成功令陳澤率領弓箭手迎戰,箭如雨下,給荷蘭軍以重大殺傷。戰鬥結果,一百一十八名荷蘭軍被殺死,狂妄自大的彼得爾也被擊斃,大量軍械彈藥,全被鄭軍繳獲。
荷軍水陸兩路都遭到失敗後,在赤嵌城內的荷蘭司令貓難實叮以孤城絕援,城中又缺水,首先於四月初六日(5月4日)掛起白旗投降。
赤嵌城光復之後,鄭軍士氣大振。鄭成功乘勝包圍臺灣城。此城建築堅固,有“海上堡壘”之稱。鄭軍士兵不論從那一方面進攻,都躲不開敵人猛烈的炮火,死傷不少。為了避免損失,鄭成功下令築
起壕塹,長期圍困。
圍城期間,鄭成功親自到高山族聚居的村落去巡視,瞭解民心向背,延平王車駕經過之處,高山族“壺漿迎者塞道”。鄭成功設宴款待他們的酋長,贈以袍帽等禮物,由是“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他們竭誠擁護祖國大軍,自動拿起武器,痛打荷蘭殖民軍,毀掉一些建築物。荷蘭東印度公司苦心經營了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隨即土崩瓦解。
荷蘭東印度公司自郵船“瑪利亞號”逃回後,獲悉鄭成功軍隊進入臺灣,為了維護其殖民利益,決定派兵援救。七月十八日(8月12日),由考烏率領的荷蘭援軍抵達臺灣。鄭成功令陳澤、陳繼美等率領水師迎頭痛擊,大敗荷軍,奪獲甲板船二艘、小艇三艘。考烏被嚇破了膽,逃回巴達維亞去了。
考烏逃跑後,荷軍鬥志消沉,面臨絕境,不少士兵逃出城外投降鄭成功。一些被荷蘭人掠來的黑人也棄暗投明,歸附鄭成功。他們起義投誠之後,掉轉槍口,給荷蘭殖民者以很大殺傷。
鄭成功圍困臺灣城幾個月之後,決定重新發動進攻,集中炮火奪取了臺灣城的外堡,完全截斷了臺灣城對外的交通。接著在這裡安上大炮,把炮口對準臺灣城,猛烈轟擊。荷蘭殖民者勢窮力竭,才決計投降。雙方經過幾天談判後,終於在1662年2月1日簽訂了投降條約。
受降的儀式開始了。英姿煥發的鄭成功坐在帳幕當中,全副武裝衛士站立兩旁。臺灣人民猶如過節一般,歡欣鼓舞。荷蘭總督揆一帶著殘兵敗將,脫帽鞠躬,俯首稱降。被荷蘭殖民者侵佔達三十八年之久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拔除了一個靠近大陸,威脅閩粵人民生活和生產的侵略據點,臺灣的收復使荷蘭人失去了一個向日本活動的基地。荷蘭殖民者供認,從此以後,東印度公司以臺灣為基地對日本的貿易關係就不存在了。因此,鄭成功收復臺灣,不只是阻滯了西方殖民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而且對一些與中國近鄰的國家不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 名 垂 青 史
鄭成功在光復赤嵌城之後便開始大力開發臺灣。首先是建立政權。他以赤嵌城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萬年縣。天興縣管北路,萬年縣管南路。同時為了紀念他的家鄉,改臺灣城為安平鎮,從此臺灣建立起與祖國大陸相同的府縣制。
鄭成功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從大陸出發時,就在船上載著種子和農具,赤嵌城一收復,他便把士兵分派到各地去墾荒,以解決缺糧問題。荷蘭殖民者撤離後,他接受前人的歷史經驗,在臺灣大力推行屯田,寓兵於農。士兵們“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犁”。披荊斬棘,與大自然展開艱苦的搏鬥。後人為了紀念鄭成功軍隊開闢荊榛的業績,就在墾荒部隊將領的名字作為地名,如林鳳營,林杞埔等,至今猶歷歷可考。
屯田之外,鄭成功還鼓勵文武官員自行招佃墾荒。他頒佈開墾條例,允許文武各官或田或地,“隨意選擇,創置莊屋,永為世業”,“圈地之處,所有山坡地,具圖來獻,本藩薄定賦稅,便屬其人掌管”。鄭成功竭力保護高山族和老百姓的利益,在官兵圈地開荒時,一再告誡:“不許紛爭及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並刻板示禁,違者重罰。這種”文武官田“當然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但在當時臺灣地曠人稀,草萊初闢的歷史條件下,還是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
鄭成功又積極鼓勵大陸沿海人民移居臺灣。針對清朝強制推行的“遷界”(強迫沿海三十里地的居民遷往內地)暴政,他下令各地“收沿海之殘民,移之東土(臺灣),開闢草萊,以相助耕種”。結果,“閩浙居民附舟師來歸,煙火相接,開闢蕪土,盡為膏腴”。由於大陸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臺灣的社會面貌逐步發生了變化。
鄭氏原以海上貿易起家,在廈門時,鄭成功便設立五商、十行,和國內外許多地區進行貿易,獲取巨利,用以養兵。收復臺灣後,他繼續利用臺灣的有利條件,通販東西兩洋,藉以充實軍餉,裕國利民。
鄭成功率兵到達臺灣以後約半年,清朝將他的父親鄭芝龍處死,又殺其在京家屬凡十一人。這消息傳到臺灣後,鄭成功悲傷痛哭,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同時,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的消息也傳到臺灣,更使他悲憤交集,不能自已。加之鄭成功因長期戎馬生涯,積勞成疾,更由於心情鬱悶,病情日益嚴重。在病中,他還掙扎登上將台,暸望祖國大陸山川,無限眷戀。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鄭成功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九歲(1624-1662)。
鄭成功逝世以後,原葬台南洲仔尾,清朝統一臺灣後,鄭克塽(鄭成功之孫)將其祖父靈遷葬故鄉南安。墓在康店鄉復船山,墓前立有華表,巍峨雄偉,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康熙皇帝對鄭成功十分推崇,除遣官護送鄭成功靈柩歸葬外,還在其故里石井建祠祭祀。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又在臺灣建立延平郡王祠,四時祭奠。沈葆楨、劉銘傳等都為祠堂撰寫對聯,稱頌他的氣節和功業。
鄭成功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不愧為民族英雄。在臺灣人民心目中,鄭成功的光輝名字是和“祖國”、“反對外來侵略”緊密聯繫在一起。每當臺灣受到外來侵略時,臺灣人民便很自然地想起鄭成功,從他的英雄形象中得到鼓舞,增添勇氣。“南天留祠宇,稱名則婦孺皆知”,在福建和臺灣,鄭成功的光輝業績到處流傳,有關鄭成功的一石一木都受到人們的愛惜和保護。中外學者對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英雄事蹟還被編成劇本,搬上舞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鄭成功文物史蹟的保護十分重視,人民政府曾屢次撥款重修鄭成功的墳墓及有關遺址,有的還列為國家和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雖然臺灣至今尚未回歸祖國,但臺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懷念和敬仰鄭成功的民族感情是共同的。1962年,在祖國的大陸和臺灣都舉行了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週年的紀念活動,在廈門鼓浪嶼的日光岩還建立了鄭成功紀念館,館內陳列有關文物和資料,供中外人士參觀。1982年,福建省又隆重舉行了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二十周年的活動,並召開了有中外學者參加的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這一切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相信,鄭成功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必將繼續鼓舞和激勵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而共同努力奮鬥。(張宗洽《鄭成功紀念館》1985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