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分十二節,十二氣,即一個月之中有一節一氣,其意義在於農民們在一年中必須經歷四季寒暑、辛勤播種耕耘,才能夠有豐碩的收穫。
二十四節氣分別為:從春季到第一天的立春開始,依序為可分準備耕種的雨水、春雷起而震驚萬物的驚蟄、晝夜均分的春分、東南風吹起的清明、提醒農民時雨將降的穀雨。接下來的立夏為夏季的第一天、小滿為穀類即將盈滿之際、芒種時稻穀已成穗、夏至之白日最長,而夏天的熱氣要到小暑、大暑之時才會漸漸發散出來。
夏天過後,就到了立秋,暑氣也在處暑這天開始漸漸退去,水氣會凝成露水的白露,即日夜等長的秋分,代表秋天真正開始,寒露、霜降之後,天氣便越來越冷。立冬之後的小雪、大雪帶來了嚴冬,冬至是夜晚最長的一天,也是相當重要的日子,台灣習慣於這一天吃湯圓補冬、小寒、大寒則進入冬季最嚴寒之際。過了大寒,又到新的一年了。
1.「立春」國曆2月4日或2月5日
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春」就是動,表示
寒冷的冬天快要結束了,大地萬物開始有生
機,春天即將降臨大地了。
2.「雨水」國曆2月18日或2月19日
進入「雨水」這個節氣後,降雨的機率明
顯增高。立春之後,因為冰雪融化,空中的水氣增加
,也就容易下雨了。「雨水」的到來
,正好符合了農夫春耕播種的需求,所以古人才將這個節氣取為「雨水」。
3.「驚蟄」國曆3月5日或3月6日
驚蟄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春雷初響,大地萬物開始萌芽生長。
那些嚴寒冬天時躲進土壤內或石洞裡蟄伏起來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
,也開始甦醒、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
4.「春分」國曆3月20或3月21日
「時節」進入春分後,代表著春天已經過了一半。
「春分」這一天太陽會直射在赤道,所以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時間一樣長,晝夜平分。從今天起,北半球白天會越來越長,夜晚則一天比一天短了。而春分和秋分節氣有個類似的晝夜平分的狀況。
5.「清明」國曆4月4日或4月5日
春分節氣後的十五天就是『清明』。由於天氣日漸暖和,花草樹木都萌芽蓬勃生長,景象清爽明媚,所以將此節氣命名為『清明』。
6.「穀雨」國曆4月20或4月21日
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是「榖雨」。每逢這個時節,整個大陸黃河流域以及台灣地區的與兩量都非常豐沛,加上農夫們剛好又忙完春耕,稻田裡的秧苗也正需要豐沛的雨水來滋養,於是將這時節命名為「榖雨」。
7.「立夏」5月5日或5月6日
春天已經過了,夏天緊接著來臨了囉!時序進入「立夏」,「立」就是開始,「夏」是大的意思,「立夏」就是代表著春天播種、種植的作物長大了。「立夏」正式預告夏天來了,不過距離真正酷熱的夏天還有一段時間。
8.「小滿」國曆5月21日或5月22日
夏天第二個節氣就是「小滿」。這時候,在中國大陸黃河流域一帶因積雪溶化,前年種植的「冬小麥」麥苗受到灌溉,慢慢的結穗、飽滿,農夫們這時開始期待著豐收的季節來臨,所以才把這個季節稱為「小滿」。此時,台灣中南部的水稻已進入了黃熟期,由於適逢梅雨季,所以要特別注意排水溝渠的疏通,減少梅雨季大量雨水所可能帶來的農作損失。
9.「芒種」國曆6月5日或6月6日
芒種是典型的夏季節氣,它預告大家天氣要開始「炎熱」了。「芒種」的意思是:此時稻子已經結成「種」,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會上長出細芒,所以才將這個節氣稱為「芒種」。
10.「夏至」6月21日或6月22日
夏至這一天的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使得北半球受光最多,所以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的一天,正符合了「夏日炎炎,長夏漫漫」的說法喔!不過,這並不代表這一天最炎熱,真正的炎熱天氣要等到「夏至」之後的「小暑」和「大暑」,這兩個節氣才是北半球最熱的時候。
11.「小暑」國曆7月7日或7月8日
小暑這個節氣名稱中的「小」就是微,而「暑」就是炎熱,意思是說雖然天氣已經很炎熱,但還不是最炎熱的時候;夏天最熱的時節是下一個節氣「大暑」。
不過,由於近年來的「溫室效應」,在這個節氣也常常出現攝氏35度以上的高溫,讓人熱得受不了。
12.「大暑」國曆7月23日或7月24日
大暑的前後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所以會特別感到氣候炙熱難耐。有句俗話「小暑大暑無君子」,它的意思是說:小暑、大暑這兩個節氣十分酷熱。
13.「立秋」國曆8月7日或8月8日
每年八月七日或八月八日是「立秋」的時節。「立秋」是節氣邁入秋涼的先聲,表示酷熱難熬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了。不過由於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所以此時的實際氣候和節氣名稱會不太一致,天氣依然十分炎熱,大概要在經過兩個月後,才能感受到明顯的季節改變。
14.「處暑」國曆8月23日到9月6日
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雖然已經進入屬於秋天的處暑,但是天氣還是很炎熱,一點也不像秋天的季節,所以人們也將這種炎熱的天氣稱爲「秋老虎」。
15.「白露」國曆9月7日到9月22日
在白露節氣裡,小朋友在清晨時分將會發現在戶外的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由夜晚水氣凝結而形成的。古代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季是屬五形中(金、木、水、火、土)的金,而這個季節的代表顏色是白色,所以便將秋天的露水叫做「白露」。
16.「秋分」國曆9月23日或9月24日
秋分是秋天的第四個節氣。有句俗諺「秋分暝日對分」,它的意思是:秋分這天是日夜等長,過了這一天,白天就會越來越短,夜晚會慢慢加長,天氣也開始慢慢變涼了。
17.「寒露」國曆10月8日或10月9日
寒露是深秋的節令。這個時候也就是東北季風期,涼爽的東北季風讓我們慢慢遠離夏天的酷熱。在還沒進入寒冷的冬天前,這一段日子可說是最舒適的天氣。
18.「霜降」國曆10月23日或10月24日
二十四節氣中,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霜降」,「霜降」這個名字的由來是:進入秋天這個季節後,暑氣慢慢的消退,在夜晚和早晨,地面水蒸氣遇冷就會凝結成露珠,如果遇到更冷的空氣就會結霜,所以將這個節氣叫做「霜降」,不過,在台灣平地出現「結霜」的機會並不多。
19.「立冬」國曆11月7日或11月8日
「冬」有「終」或是「凍」的意思,「立冬」的到來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到了這個季節,農夫的作物活動已經告一段落,準備將收成品收藏起來;許多動物也開始以冬眠的方式,度過嚴寒的冬天。
20.「小雪」國曆11月22日或11月23日
小雪是冬天的第二個節氣,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制訂是以黃河流域為主,所以在這個節氣的特徵在台灣並不會出現。黃河流域在進入「小雪」後,天氣越來越冷,而且開始下雪;因為剛下雪,雪量並不多,所以才有「小雪」之稱。
21.「大雪」國曆12月7日或12月8日
入冬後,天氣越來越冷了,接頭上人們的大衣、圍巾紛紛出籠,氣溫越來越低,一波波的寒流也緊接而來。二十四節氣從「小雪」進入「大雪」,看到形容詞上由「小」變「大」,你一定也可以明顯感受到溫度方面的變化。
22.「冬至」國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
進入冬至後 ,天氣更加寒冷了。冬至的「至」是「最」、「極」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天是冬天最寒冷的一天。
23. 「小寒」國曆1月5日或1月6日
過完「冬至」後,接著就進入冬季倒數第二個節氣「小寒」了。雖然這個時節的天氣依然寒冷,但並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不過,倒是有句俗話說
「小寒大冷人馬安」,它的意思是:冬至過後,天氣應該要再冷一點,這樣才符合季節變化,人畜才會平安沒災害。
24. 「大寒」國曆1月20日或1月21日
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這也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節氣因為天氣最為酷寒,比小寒時節還冷,所以叫做大寒。
留言列表